大同新闻网

我的读书家史
2024-10-23 08:37:42  作者:贾克敏  来源:大同日报


  

  读书是件美好的事,在北方“暮秋金黄、杂花生树、群莺乱飞”中感受万类霜天竞自由。

  

  读书也是凡人探索世界的阶梯,读到“风烟俱净,天山共色。从流飘荡,任意东西……”这是过尽千帆后人的自然势能,人对本我的追求也是大浪淘沙,文中的任意东西,一定有喧嚣后的转身和反哺归真。这段时间,我在月夜中读书,读到满城风絮,一川烟草,读到宋人张孝祥的《念奴娇·过洞庭》,我 不禁想起我的父亲。

  

  读书是亲情的传递。还记得读研时父亲送我求学,从橘子洲头顺江北上,我们一起在岳阳洞庭湖畔漫步,金色的夕阳洒在岸边,我们促膝而谈,阳光把岳阳楼的影子拉得很长,还有上面“微斯人,吾谁与归”的字迹,我大声读出范仲淹的《岳阳楼记》,浮光跃金,大江东去。

  

  南方的暖阳下,耳边江水滔滔,父亲用坦诚语调同我娓娓道来,讲你的乡居生活,讲1977年高考前你学了一年“鲁班”,讲你在城镇读高中吃不饱饿肚子,讲你高考录取离开乡村,爷爷农忙后为大家连说三天的《隋唐演义》,那是土里流汗、日常严肃的爷爷难得的开心时刻,也有回忆盎然生趣的地方。讲你毕业上班后你的父亲和祖父催你结婚,在城市里择偶成家立业,再通过单位选拔去了省城。后来神华铁路成立不久去那里引进人才,  但你因为家庭没有去,家庭是你人生选择很大的动因,同时也在后来我的家庭组建上,给予关键支持。只是当时我以为腹有诗书路途坦,心中有沟壑,眼前缺少路径,说实话,少年心事在云端,对父亲的奋斗历程难免不够尊重,真正听得懂则是十几年后,事非经过不知难。

  

  父亲做事如同祖辈相信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,勤奋自律,读书舍得花心力、字迹极工整,他理工科出身,但在我十岁时带着我通读《资治通鉴》,我身上如果说有一点壮怀,一部分就来自神交古人,一部分来自父亲,和我一起打篮球、湖面滑冰参加阅读比赛,我的名字来自《尚书》和《论语》,前事不忘、后事之师,他也监督我跟着老师打下书法的底子,章法稚嫩也坚持让我习字,为后来书写打下扎实基础。

  

  路遥是父亲很喜欢的作家,城乡二元是路遥创作的重要主题和背景,总是勾起异乡人的思考。父亲也会用高加林之才华对比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稳重。一读再读,据他说离开故乡都会带一捧土。无数个夜晚,文字伴着月色,洒下光辉,照进故乡的回望,也融入新生活,无论多远每一个游子看到月亮是一样的,也都在浓墨重彩地书写大时代中的个人史诗。而他的阅读史也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成长印记。

  

  上世纪30年代,我的曾祖父曾经走过西口和东口两个口外,带着两个儿子行走在兵荒马乱的塞外,后来不幸被日本人抓住,两个儿子奔走拼命营救,但最终也落下病根,晚年自学中医和针灸。还记得他非常严厉,但我不怕,据说只有我敢拿着柴火棍捅他的烟锅烟嘴。大时代起伏跌宕中,他也把很多外面的新鲜事物和革命文学带回老家。我的祖父在口外躲过抓兵,读书其实比曾祖父甚至祖母还少一些,只是过目不忘,后来参加了解放军,曾在太原战役中负伤,他负伤后经历了解放军军医七次手术才取出子弹,开始时无法从事农业,就读书讲书……

  

  曾祖父的大儿子口外回来后当了乡村教师,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,还获得了一张共和国教师的荣誉奖状。叔叔也是教师,很喜欢苏东坡,他们也是我的启蒙老师,给我讲苏东坡笔下“明月几时有,把酒问青天”。东坡居士试图弥合儒释道为一家,虽然自己也命途多舛,但东坡居士用浪漫精神实实在在努力和身体力行过,诗中尽管“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”充满对理想彼岸的无限向往,但终究又回到了人间,“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”,回到了现实的有限性,因为儒道文化影响下,古今人的心是共通的。

  

  “人生到处知何似,应似飞鸿踏雪泥。

  

  泥上偶然留指爪,鸿飞那复计东西。”

  

  在雪中看到脚印想起父亲讲读文读诗的关键,是要回到历史,尤其是进入作者的人生经历。

  

  所以诗写道,人生在世,就是变动不止,如同那鸟儿落在雪地上,留个小爪印飞走了,一会儿连印记都没了。

  

  那么穿越千年,站在历史这头的我们,依然和苏轼同题共答,作为人生象征的小鸟,它,究竟是来过还是没来过?

  

  泰戈尔曾写道:尽管天空没有留下痕迹,但是鸟儿已经飞过。

  

  恰如诗圣杜甫的“正是江南好风景,落花时节又逢君”,轻巧地跨越岐王宅里和崔九堂前,也在言语间艰难跨越盛唐与安史之乱的四十年春秋。而我和妻子也届不惑,我们的介绍人是老师,我们也是因为共同的文学爱好走到了一起。她随我从杂花生树的江南,来到北方已经10年了,在我志得意满时提醒我,心灰意冷时鼓励我,温言细语陪在我身边,也许是上天所赐,生活给了我们考验,我们把考验当做砖石,一点一点建立我们的精神港湾,也是在彼此深层次的体认中,一砖一瓦建筑起这样一个有时空感的文学哲学城堡——家,我们也努力真诚面对自己,修身读书,文学也是人学,直面生活,摒弃掉虚荣,呈现出岁月的真实。

  

  我很怀念我的祖父和父亲,在看叶问时有句话很受触动,他说“如果人生有四季,三十岁前,都是春天”,这既是叶问少年时的岭南气候,也是少年春风得意的人生境遇。

  

  总结阅读风物史,要兼顾大历史场景和小历史的真实,不容易。有的书读明白了,有的人生事没有读懂。还记得曾祖父教爷爷读《康熙字典》,爷爷为乡亲读《三国》《水浒》,父亲带我读《资治通鉴》,我带着儿子读文学经典,读《我是一条鱼》的文学绘本。作为新能源人,我们普遍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很少,孩子教育成为共同的刚需。业余时间,我们利用微信视频,一起读《大同传》,一起读王阳明。我们一起思考、讨论、探索,培养孩子敢于思考和心理韧劲,让孩子在生活中发现问题、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,让我们的人生和事业后继有人,也一起发掘自己的金矿,用慧眼看到哪些是日常最好的选择,并用心坚持去做,一起滋养读书内在的美感,滋养光风霁月下的清风润物、朗朗书声。(编辑:李炯)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关于我们 网站运营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方式 友情链接
2008-2020 大同日报传媒集团 版权所有 山西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号:14083031 晋ICP备05004450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