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同新闻网

聚乐城与高山城
2024-03-14 16:14:46  作者:冯桢  来源:大同日报

  

  明代,“土木堡之变”和“隆庆和议”是两大标志性历史事件。“土木堡之变”发生后,明廷对蒙古由军事进攻转为军事防御;“隆庆和议”则是明蒙关系由对峙到合作的转折点,从此开启了明蒙之间长达70年的通贡互市。

  

  震惊朝野的“土木之变”,突显出大同镇在抵挡北方“边患”的重要地位,因此,大同城也随之进一步扩建,兴建了三关,即北、东、南三座小城,像“卫星城”一样环列在大同镇城的三面。又因为“镇城孤峙,旁无辅卫”,所以又于天顺年间,分别在城东和城西修筑了聚乐、高山二城,形成对大同城的两大拱卫犄角之势。大同镇城因此配套成龙,两翼凌然,俨然一位将军有左右两位护卫,更加壁垒森严,固若金汤。

  

  聚乐、高山二城历史上有许多相似之处,聚乐城位于大同城东30公里处,北依采凉山脉,南面平原沃野,地理位置优越,水源充沛,是大同镇重要的产粮区,现属云州区。云州区远在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聚居,系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分布区。聚乐村之名盖由此而来,可见其历史之久远。

  

  7000多年前,古人类在高山落脚繁衍生息,留下高山镇新石器文化遗址;1500多年前,鲜卑骄子从这里进入平城,战马嘶鸣剑指中原,留下塞外名刹焦山石窟寺;1000多年前,大辽契丹在这里构筑西京,开疆拓土再造繁荣,留下高山行宫宫墙遗迹;大明王朝捍卫边疆,在这里建大同西翼卫城,留下“高山城”;明清时期,晋商从这里西去,驼铃声声、马队悠悠,留下无数温暖人心的相助情怀和传奇故事。

  

  聚乐、高山二城离大同城30公里左右,两城都在通衢大道之上,历史上都曾是驿站。史载,天顺三年(1459年)聚乐堡设驿站。而在未筑堡以前,高山就已经是兵站和接待蒙古使臣的站点了。《明英宗实录》记载:天顺元年(1457)四月,“大同总兵官右都督李文奏:‘孛来使臣五百余人还至高山站,杀伤护送官军百人,执都督马政子鉴捶之,尽掠其马匹兵甲而去,鉴同指挥哈铭等逃还。’”孛来为蒙古一部,使臣五百余人,在进贡完毕回来的路上住高山站,因嫌招待不周,杀伤护送官军百余人,并将都督马政之子马鉴抓获拷打,还抢了站内的马匹、兵甲而逃走。

  

  公元1571年“隆庆和议”之后,明朝统治者对蒙古部族采取安抚政策,延封俺答为“顺义王”,并将长城边关箭楼、关城等军事设施改为边境口岸,设立马市,高山城西面不远处的宁鲁口马市便为其中之一。明末清初,尤其是随着1636年蒙古鞑靼族部落消亡,大同地区长城边关争战日少,商业大潮随之兴起。此后,在清朝统治的270余年间,聚乐、高山卫城驿站功能仍在,但作为万里茶道上重要节点的商埠地位却更为凸显。往来于蒙古各地和北京之间的外交使团和茶马商队,沿着驿站日夜穿梭。这些驿站,由西向东数,分别是杀虎口、右卫、左卫、高山、大同、聚乐、阳和、天城、怀安、万全、宣府、鸡鸣、土木、榆林、居庸、昌平。当时,聚乐、高山和其他驿站一样,街面店铺林立,市面繁荣,熙来攘往,商旅辐辏。

  

  作为明代大同镇城的卫城,聚乐城与高山城分工有所不同,东卫聚落乃屯粮城,外以防守敌人,内以看守粮库。西卫高山乃屯兵城。聚乐城是明朝大同镇最为牢固和便捷的后勤军需之城,直到现在,聚乐乡依然是云州区的重要粮食产区。

  

 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十三年(1500年),聚乐加以扩建,明隆庆六年(1572年)砖包。该堡呈正方形,设东西两门,东为镇安门,西为怀远门,敌楼垛台一应俱全。堡周长三里三分,高三丈一尺,内驻守备等官,另有官军千余人,管9座火路墩。从大同城到聚乐堡之间,每隔十里路还有军铺,今天的“十里铺”“二十里铺”“三十里铺”“四十里铺”等村庄地名仍然存在,在四十里铺还有小型堡垒,起着通信联络的作用。

  

  聚乐城并非四边形,而是一个“曰”字型。弘治十三年(1490年)扩建北半城,辟为仓场,存储粮草,以供给周边各堡驻军甚至大同府驻军之需。如今,登上堡墙,仍然可以看到堡子北部有两道城墙的奇特现象。作为官堡,聚乐堡内曾经建有大小寺庙30多座,老爷庙、财神庙、奶奶庙、火神庙、五道庙以及佛教寺庙、道教宫观一应俱全,如今城隍庙已在原址上修复,对面的古戏台也做了修缮,但是东西城楼已荡然无存,堡砖也都变成了民居的院墙,令人叹惋。

  

  高山城有两座,位于西侧的是旧高山,洪武二十六年(1393年)在这里设置高山卫,规模接近于平遥古城,在大同各座卫城中仅次于左卫。这样一座卫城,不足十年便遭废弃。新高山城最早筑于明天顺年间。明正德《大同府志》记载:“高山堡,在府城西六十里,天顺二年(1458)建筑。周围三里十步,高二丈一尺,门二。设站马戍兵。”《宣大山西三镇图说》记载:“本城……嘉靖十四年改建今城,万历十年包砖。周四里三分,高连女墙四丈二尺。”此后,高山堡被称作高山城,并在此增设高山守御千户所,使得高山城的军事防御地位得以大大提升。

  

  聚乐、高山作为老城古堡,历史上留下许多故事。清朝光绪二十六年(1900年),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,慈禧携光绪帝仓惶西逃,8月27日,到了天镇县后驻跸县内慈云寺。第二天,慈禧一行继续西行至聚乐城,太后和皇帝驾临,城内官府简陋,参将府狭小,地方官员只得安排慈禧与光绪帝住于一王姓大户人家。这是一处四合院,坐落在堡内最繁华的东大街,坐北朝南,房子残留的东码头上有非常精美的砖雕,原先院内正对着大门建有一座砖雕照壁,院内三间正房,大门正对的堂屋东侧就是慈禧太后曾经下榻的卧室,屋内仍然是百多年前的方砖地。据说,慈禧太后走时留下了一些餐具、经幢、铜香炉、铜灯、铜镜子等,后来均毁于“文革”,现仅存两块木雕匾额,上刻“桂秀荣芬徵积原,锦堂旭日辉金凤”。

  

  高山也与皇家贵胄有着说不清的故事。高山堡西的焦山寺,不仅是《魏书·释老志》中所称的尼寺,还曾经做过辽代的行宫。《辽史》记载:“八月,如西京。九月庚子,幸云州。甲辰,猎于祥古山,帝不豫。壬子,次焦山,崩于行在。”辽景宗在祥古山狩猎,因身体不适而住到焦山行宫,并驾崩于焦山行宫。大同曾是辽之西京,城内尚有萧太后当年的梳妆台,“凤台晓月”还是明清“大同八景”之一,而焦山作为行宫,自然也有萧太后逡巡驻跸的身影,也少不了她与韩德让的风流韵事。(编辑:李炯)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关于我们 网站运营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方式 友情链接
2008-2020 大同日报传媒集团 版权所有 山西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号:14083031 晋ICP备05004450号-1